二、嫦娥与后羿原本不是夫妻
后世之所以对“嫦娥奔月”故事情有独钟,很大部分的原因是对后羿与嫦娥的爱情和被迫分离感慨:后羿怕服用仙药成仙长生不老之后会与嫦娥分离而不肯吞食,而嫦娥为避免仙药落入奸人之手而被迫吞服结果导致与后羿分离,怎么看都是一个凄美感人的故事,中秋节也被人们寄予着阖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但令人意外的是,早期的《归藏》和《淮南子》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嫦娥和后羿是夫妻关系,相关的考证中也并没有找到佐证。真正将嫦娥和后羿列为夫妻的记载是东汉高诱为《淮南子》作的注解:“姮娥,羿妻也。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
因此。嫦娥和后羿“成为”夫妻是在东汉以后的事情了。
上图_ 后羿,五帝时期人物,帝尧的射师,嫦娥的丈夫
三、历史上有两个“后羿”
根据《山海经》的考证,“后羿射日”的传说早在“嫦娥奔月”之前,是后世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糅合到了一起。“后羿射日”的传说中擅长射箭,射掉九个太阳,拯救了苍生大地的英雄后羿也成了一个光辉形象被后世敬仰。
然而,除了《山海经》、《淮南子》整理的神话传说中射日的“后羿”之外,历史上还存在另一个“后羿”。
《史记·夏本纪》中记载:“魏庄子曰:‘昔有夏之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人而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人事,而信用伯明氏之谗子寒浞。浞杀羿,烹之’。”
与射日的“后羿”属于神话传说范畴不同,《史记》中明确记载的这个“后羿”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为夏朝初期东夷族有穷氏部落的首领,因为夏朝的第二任君主(也有可能是第三任,前两任是禹和启)太康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结果导致四方叛乱,后羿乘机掌握了夏朝的政权,杀了太康,先后立了太康的弟弟仲康、仲康之子相为傀儡,相逃亡以后后羿更是直接掌握夏朝。
这便是“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历史事件。不过,后羿掌权以后也犯了太康一样的毛病,沉迷射猎、不理朝政,结果被自己的义子兼亲信寒浞给夺了权,丢掉了性命。
上图_ 太康失国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后羿并不姓后,这里的“后”在上古时期用来代指君主,和“王”是等同的。因此,如果细究“后羿”这个词,指的肯定是有穷氏首领后羿,而非神话传说中唐尧时代的后羿。因为早期文字对“后羿射日”的神话的记载的中没有“后羿”,只有“羿”或“大羿”。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帝俊赐羿彤弓素缯,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楚辞·天问》写道:“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
《淮南子》记载:“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豖希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由此可见,“后羿射日”的本来模样是“大羿射日”,后羿和大羿绝非是同一个人,只是由于二者名字相同,又都精通射箭,被后世误传讹传为同一人。而且,大羿是神话人物,和谁扯上关系都无伤大雅。
上图_ 《淮南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
四、毁三观其他版本
“嫦娥奔月”流传至今,最为广泛,人们最耳熟能详的版本自然是“嫦娥被迫无奈版”,但实际上,“嫦娥奔月”在历史上留下了至少五个版本。除了这个最广泛的版本之外,还有三个版本相当的毁三观。
最早将嫦娥和后羿列为夫妻的高诱在《淮南子》注解中写到:“姮娥,羿妻也。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这一版本中的后羿得到仙药之后是没来得及吃,而嫦娥过够了人间的苦日子,便偷盗仙药吞食,狠心抛弃丈夫,独自成仙去了月亮。
根据屈原《天问》:“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引出了另外一个版本:后羿射杀了河伯,抢占了河伯的妻子,嫦娥因丈夫不忠,心生怨恨,为了报复后羿,吞食了仙药,就此离家出走。
上图_ 月中蟾蜍
还有一个版本直接借鉴了篡夺夏朝的后羿与其妻纯狐的历史:后羿是远古时期有穷国的国王,虽然勇武善射,但是性格残暴,在国内实行暴政,搞得百姓怨声载道,后羿恰好从王母娘娘那里得到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药,如果后羿长生不老的话,百姓就将永远承受后羿的残暴统治了,于是美丽善良的嫦娥为拯救百姓就偷偷把仙药吃了,化作仙女飘向了月宫。
嫦娥奔月的故事还在续写,源自人们对星辰的向往。千百年来不仅给文人墨客们带来了题材和遐想,月兔、嫦娥已经成为了月亮的代名词,同时也流传给了我们用来团圆的中秋节。
文:博陵清河
参考文献:《淮南子》《归藏》《山海经》《史记·夏本纪》《史记》《楚辞·天问》《天问》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