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长城的创始人和董事长,在刚刚开幕的科技节上,魏建军谈到长城的研发预算,抛出了一个千亿的庞大计划。
他表示,长城汽车计划在未来5年中累计研发投入1000亿元。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激进的投入策略,而这也是创立三十多年的长城史无前例的一个天花板计划。
根据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末,长城汽车各类有息负债总额约为210亿元。而之前长城每年的研发投入是20-30亿左右,这也就意味着,长城的研发费用会激增10倍之多!
为什么长城和魏建军会一掷千金?如此大手大脚?
显然,去年发出生死拷问的魏建军这次是放手一搏,用千亿赌的是转瞬即逝的时间窗口。“未来的五年是汽车产业格局重塑的关键期,是中国汽车领跑新赛道的唯一一次机会。”一直都心怀危机意识的魏建军斩钉截铁地表示。
留给自主品牌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一方面,特斯拉的一骑绝尘让外界看到了电动化转型的大时代已经到来,而全球汽车巨头也都纷纷觉醒,疯狂反扑汽车新四化转型窗口,近年来虽然自主品牌取得了一些长足进步,但短板明显仍是不争的事实。“长城能挺得过明年吗?”这不仅仅是魏建军的2020年之问,更是他对于长城转型面临的巨大风险与艰难挑战的清醒认识。
长城要突围,自主品牌要活下来,就看未来五年怎么做了。
长城不是土豪,也不是躺赢的国企,利润都是一分分攒下来的,1000亿相当部分都要靠举债或者外部融资,魏建军的压力不言而喻。
长城汽车刚刚在6月10日完成35亿元规模的可转债融资,根据公布的信心,募集所得资金和自筹资金用于新车型研发项目以及汽车数字化研发项目,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长城将持续通过这样的外部融资来筹措研发资金。
但要想转型,就必须在研发上真刀实枪、真金白银地砸下去,毕竟,智能汽车不是从石头里钻出来的。
魏建军透露,1000亿元研发资金主要应用于纯电动、氢能、混动在内的新能源领域,以及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核心技术等等,最终实现汽车产品的“软硬结合”。长城汽车副总裁穆峰补充说,长城汽车以中国为核心,在国内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为两核、优势地区多点互动;全球方面形成“七国十地”研发布局。预计到2023年研发人员将达3万人,其中软件开发人才达1万人。
“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轮的变革优势,最终实现“打赢中国,走向全球”的最终目标。”
这一次,魏建军能赌赢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