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戏里的各行角色,在舞台上表演的走路姿势,名为“台步”,这是每一个京剧演员所必须练好的基本动作。它的走法,也有快慢之分,快有快的劲头,慢有慢的功夫,都应达到美观、合拍的要求。
生、旦、净、丑的台步,每一行都走法不同,有的是根据剧中人的年龄、服装,有的是结合了各行角色的思想、感情,走出种种的姿势。因此,对一个演员来讲,如果台步走得不美,身上的功力,一定还不够熟练。
先讲演员出场时所走的步子。有一种叫作“正步”的,顾名思义,即知其为端庄、大方的台步了。
例如青衣的正步,要讲究文中,不能有半点轻浮相,像《汾河湾》里的柳迎春,步子跨得极小,前脚跟和后脚尖几乎相接,不向两边斜走,总是成直线形,且两足不露裙外,这样才表现出柳迎春的闺阁千金的身份。
老生出场时的正步,跨得比较大,两足前后距离,大概有一尺光景,如《追韩信》里的萧何,踏到“九龙口”(近台口的地方),整冠、抖袖。然后跟着“亢......采......”的锣鼓,走正步子,必需走得飘逸大方。
又如《战宛城》里的曹操,在坐帐发点时出场,正步比萧何跨得更阔,左右两脚的距离,当有一尺三四寸模样,但走来要沉得住气,越是慢,架子越稳,从而显出曹丞相当时的不可一世的气概。